大学里的企业家

发布时间:2018-04-02作者:余欣来源:工会

 郑帼,女,中共党员,1957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17年“工业排放烟气用聚四氟乙烯基过滤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为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学科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天津工业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天津工大纺织助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天津市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天津市纺织应用化学品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中国精细化工协会工业表面活性剂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特种表面活性剂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表面活性剂行业著名教授。曾荣获全国“巾帼楷模”、全国化工行业“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巾帼发明家”、“技术创新明星”、“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郑帼教授主要从事纺织纤维界面的物理和化学改性及纤维界面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在新材料、高性能纺织品、功能纺织助剂和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等方面有显著成就。她首次将我国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建立起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分形分析的理论模型;在对纺织助剂、纤维结构性能的系统研究过程中,将材料科学、纺织工程学、精细化工、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针对纺织材料的应用性能,设计配方,进行工业化实验及规模化生产,开发出不同用途的系列高性能纤维助剂和界面处理剂,实现了纺织材料界面处理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是将产业链一体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典范,为纺织与纤维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大学里的企业家”。

创业维艰自奋起

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郑帼被分配到北京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在那里她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1984年底她放弃了北京的优厚条件,调回母校天津纺织工学院纺化系工作,她凭着在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工作经验,很快便熟悉了业务,成了研究室的骨干。上世纪80年代,正是我国化纤工业大上的时代,涤纶、腈纶等一大批化纤厂拔地而起,陆续建成投产。由于绝大部分设备都是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因此偌大的油剂市场几乎全部被进口油剂所垄断。当时在纺化系工作郑帼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到“沥青碳纤维”(市科委项目)、“涤纶预取向纤维结构与性能”(天津石化集团公司)、“涤纶高速纺后纺加工油剂SL-240”、 腈纶干法纺丝、纺纱油剂的研制(天津火炬项目)等项目的研发中。她下决心一定要改变我国在化纤油剂研究、开发、生产方面的落后状况,早一天让国有化纤企业用上高质量国产油剂。为了使研发成功,她带着研发油剂样品,先后在天津石化集团公司长丝厂、天津美纶化纤厂、保定化纤厂、崂山化纤厂等做应用试验。实验时,需要把200公斤的一大桶油剂倒进几米高的机器上的油剂槽中,郑帼力气小,就用小桶一桶一桶地拎,爬上铁梯,再将油剂倒进油剂槽中,常常一干就是一天……。这个大学教师、此时要做操作工、测试员,同时还是搬运工。做油剂的应用试验是有很大风险的,如果油剂质量不好,不仅影响纤维的等级和销售价格,而且还会造成无法生产或停产的后果,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每次做应用试验,郑帼都要精心准备,一旦进了车间,就要全力以赴。化纤厂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每天24小时连续生产,为了不出问题,她每次都是连续工作在车间里,24小时不出车间是经常的事。在崂山化纤厂做应用试验时,她在车间里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由于过度劳累,竟然晕倒在车间里,她忘我精神使该厂的领导和工人们都深受感动。在她的努力下,涤纶后加工油剂SL240、腈纶油剂二个品种逐步在天津、保定、淄博、抚顺、宁波、辽化等化纤厂打开了销路,使学校助剂厂年销售量增加到2000吨以上,年纯利润增加到200万元以上。

梅花香自苦寒来

郑帼干工作始终有一股拼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1991年任学校助剂厂厂长,1994年任学校高新公司副总经理兼助剂厂厂长,2003年任学校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然而,正当她甩开膀子要大干的时候,涤纶高速纺POY油剂的实验却失败了,这不仅对课题组是打击,更重要的是给合作工厂带来巨大损失。事情是这样的:POY油剂在石化公司长丝厂批量试用考核时出了毛病,厂长非常恼火,郑帼当时赶到现场,被厂长训了近一个小时。一连几天,大家都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为这个名叫“工业味精”的新产品大家付出了多少日日夜夜,播种了却没有收获,有什么比这让人更心碎的呢!有的人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但是人生的强者是不会在挫折面前失去勇气的,等到厂长气消了,郑帼继续做厂长的工作,“失败了你们损失大,我们也非常难过,但是如果成功了,就能替代进口产品,每吨油剂就能节约近万元,你要算算这个账。”她的苦口婆心、合理分析打动了厂长,厂长决定再进行试验,并把试验再一次交给郑帼搞。为了使试验成功,为了不辜负那些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工人师傅,此时的郑帼已将自己的劳累置之度外,晚上她带领技术人员在实验室整理数据、调配方,白天再背上油剂到80里外的大港……风里、雨里干了90多天,夏天的太阳把她的脸都晒得脱了一层皮。到厂里后还要不停地在12台机器上干活,那种累不是一般人能忍受了的,但她从来没有叫苦喊累。天道酬勤,在她的带领下,国产油剂终于获得成功,将日本油剂挤出了天津石化市场。日本竹本公司立即对天津纺院的POY油剂进行了分析,承认在关键指标上有两项好于日本油剂,迫使日本竹本公司的POY油剂在中国市场全面降价,由原来的每吨3.5万元,降到每吨2.5万元,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支独秀桑麻园

近年来,郑帼同志率领的技术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3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1项,项目总经费7000多万元;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国家及省部级新产品5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形成了特种聚醚乙氧基化精制与后处理技术,耐高温润滑油脂单体的合成、精制与产业化技术,高效抗静电剂的合成与产业化技术,高性能纤维助剂配方设计和制造技术、复合乳化技术,产品性能仿真技术与快速评价技术等六项核心技术。在此六项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大宗民用纤维处理剂、差别化纤维处理剂、产业用纤维处理剂、高性能纤维等10大系列68个高技术产品,并全部投入市场,其中80%以上替代了进口产品,实现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09年郑帼组建了由纺织工程、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建成了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工程化、产业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一体产学研用紧密集合的创新平台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孵化基地。2010年组建了国内唯一的省部级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2011年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纤维界面处理剂产业化基地,形成了年产纤维助剂30000吨、耐高温润滑油脂3000吨,高效抗静电剂5000吨的生产能力。

目前,郑帼同志所率领的创新团队,立足天津、辐射全国,以替代进口,打造国产品牌,服务中小企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开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产业用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纤维助剂、功能性添加剂,促进纺织、高性能纤维及产业用纺织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与产品经石化、石油系统国企及江浙地区大型民企等国内多家企业应用,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或超出,用户遍及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质量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大宗高附加值纺织助剂和高端纤维处理剂方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技术进步。